这是一个位于成都天府新区兴隆湖的工业项目,但高品质的规划要求建筑需要呈现更好的城市形象。
工艺要求建筑是个封闭的空间状态,所以对建筑外立面的采光几乎没有要求。
这就让建筑外立面的设计成为了一个纯粹的形式操作。
立面失去了采光要求也就失去了“层”这个尺度标尺,但建筑师不希望建筑外皮是一个无尺度的覆盖。
这样做存在一个悖论:连续表皮的极度形而上和表皮图案内的形而下呈现之间的矛盾。
一个有层级区分的体块处理方式是对城市的尊重,也是在城市尺度日益扩大的背景下建筑师对人的关怀。
南侧主立面是一个连续平直的体量,入口是唯一可以提供尺度的参考物。
通过斜切的处理,整个南立面呈现出内凹的状态,入口作为焦点在这个凹口的最低点。
刻意压低的入口高度是为了让建筑有突出的尺度表达,而两侧折板的处理强化了这种对比。
斜切处理让一个平直的体量有了更宏伟的力量呈现。
建筑南立面使用的双层铝板让建筑呈现了半透明的质感。
外层铝板三种透明度的打孔处理让材料体现出更细腻的尺度变化和肌理质感。
镶嵌在双层铝板中间的泛光照明则让建筑在晚上呈现出了玉石般的温润质感。
北侧办公楼最大的特征是一个伸向城市近20m的悬挑。
这是建筑面向城市的客厅,也是科研人员在日常工作后的休闲场所。
悬挑的盒子内一个楼梯的设计让这个空间充满活力。
重复出现的手法让建筑更像一个公共建筑而不是一个封闭的厂房。
北侧办公楼错动的阳台,底层不断出现的折线式造型,在不同面上穿插的玻璃体块……
工业化和幕墙系统指向的美学就是轻薄。
巨大的开口和铝板折边的锐角处理消减建筑的体量,附在玻璃幕墙外侧的金属构件宽度被压缩到40mm,让建筑表现出了极度的轻薄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