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建筑艺术 | 中国首座“球形木网壳构筑”
发布时间:2024-09-20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49.jpg

中国首座“球形木网壳构筑”-大湾区纳米科创院广纳院展示中心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58.jpg


展示中心坐落于广纳院园区中央的景观广场之上,是一个直径约39m,高度21m的类半球体,总建筑面积4158.99㎡,其中地下一层面积992.63㎡,主要为设备功能空间;地上三层总面积为3166.36㎡,主要功能为展厅、接待、学术会议等。届时展示中心成为整个科技园区科研成果展示、对外展览接待以及媒体宣传发布的重要形象名片,力求打造为“多项第一、世界领先”的顶级纳米科技展厅。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25.jpg


展示中心坐落于广纳院园区中央的景观广场之上,是一个直径约39m,高度21m的类半球体,总建筑面积4158.99㎡,其中地下一层面积992.63㎡,主要为设备功能空间;地上三层总面积为3166.36㎡,主要功能为展厅、接待、学术会议等。届时展示中心成为整个科技园区科研成果展示、对外展览接待以及媒体宣传发布的重要形象名片,力求打造为“多项第一、世界领先”的顶级纳米科技展厅。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29.jpg


“芥子须弥”与“红杉文化”


“芥子须弥”出自佛教用语,指微小的芥子中能容纳巨大的须弥山,从辩证的角度喻指小中有大。在纳米科技领域中如此富含哲学思辨的观点由此也成为纳米展示中心设计的基础理念。因此展示中心不仅展出的是广纳院关于纳米科技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同时也呈现出广纳院团队的红杉文化以及关于纳米技术与人类发展交互融合的思考与展望。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910.jpg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33.jpg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736.jpg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803.jpg


钢与木交织的复合结构体系


展示中心建筑由球形网壳胶合木结构与主体钢结构两个独立体系组合而成。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826.jpg


球形网壳胶合木结构源于“红杉树”概念原型,从场地中央“拔地而起”,接近玻璃幕墙顶部时散落而下,从而整体网壳形成一种类似“苹果核”的几何形态,交织的木结构网壳象征着多学科、多专业、多团队的相互支撑、共同成长,永攀学术高峰并在国家各个角落开枝散叶,铸造辉煌。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834.jpg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843.jpg


建筑主体功能区域均为钢框架结构,由相互间隔120°的两个楼梯间与后勤设备间形成的三组“核心筒”作为主要竖向支撑结构,从而使得二、三层楼板悬挑而出,打造出无柱悬浮功能空间,进一步加强了展示中心室内的纯粹性与通透性。


微信图片_20240920151917.jpg


以木结构编织为几何原型,将此手法延续并贯彻至建筑幕墙表皮甚至场地设计之中。为了保持玻璃半球光滑、完整、通透的形象还原度,我们采用双曲隐框玻璃幕墙作为展示中心的外壳,幕墙的单元划分形式也遵循与木结构准确对位的菱形交叉编织原则,而到了幕墙顶部玻璃与木结构脱离的区域,切分几何由菱形向三角形过渡,实现了兼顾美学与经济实用的球形玻璃幕墙表面几何单元的切分。俯身凝视,幕墙的圆形安全盖板与黑色拼接胶缝相互链接,如同勾勒出一副立体的几何星系图,烙印于园区的中央。


微信图片_20240920152002.jpg


微信图片_20240920152027.jpg

展示中心作为整个园区的“生命心脏”,泛光系统不仅只是自身,而是与整个场地乃至园区均有关联,从木结构内侧凹槽的智能流水灯带、幕墙玻璃单元的金属盖板到场地网格放射线灯阵形成了整体联动,产生具有“呼吸”般灯光的流动亦或者强弱、明暗变化等效果,站在展厅内却如同置身浩瀚宇宙星系,不禁使人深刻感悟纳米世界“微小”却“广阔”的哲理。

Copyright © 2024 Huntington ACP 美国亨廷顿 版权所有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97号-1   服务热线:17380078749

服务邮箱:zz@sunoak.cn   公司地址:成都市青羊区锦里西路1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