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熊猫演艺中心
被誉为“活化石””的大熊猫,已在地球上生存了至少800万年。
它性情温顺,体型丰腴,头圆尾短,体色为黑白两色,有着大大的黑眼圈,深受人们喜欢。
雅安位于四川省,是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雅安碧峰峡基地所在地。
但是,近代发现大熊猫并将其介绍给全世界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神父。
1869年戴维将一只大熊猫的皮做成标本,送到法国巴黎的国家博物馆展出。
从此,匿居荒野的大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新中国建立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包括陆续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
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大熊猫的保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该物种从“濒危”降为“易危”。
从针对大熊猫的捕杀、走私,使其沦为濒危物种,到制定法律进行严格的保护,是人类环境保护意识的觉醒。
我们终于意识到对自然掠夺,终将受到自然的惩罚。我们不能失去自然,
这是由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构建出来的多样性,人类依赖于这个系统才能确保自身的安全。
地球是人类文明的“摇篮”,天地万物的呵护与奉献才使人类文明得以延续。
如今,我们竭尽所能去保护珍贵物种————大熊猫,为野生动物的生存与繁洐创造一个“摇篮”,
让它们永续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方案采用了一大一小两个类似“摇篮”的形体,大的体量处于用地的中心,
容纳演出的主要功能,小的体量在主体建筑的右侧,布置演员宿舍、排练厅和辅助功能。
两个体量均采用斜切面的方式,将屋顶呈现在观众的面前。在斜切屋面上遍植当地的花卉,
利用当地雨量充沛的特点,减少人工护理成本。两个体量交接在一起,憨态可掬的造型让人联想到母子熊猫。
为不影响主体建筑的完整性,主入口处是一个下沉广场,观众可以拾阶而下,
通过下沉广场来到高大的、开敞的前厅,这种先抑后扬的处理,激发出观众的空间体验和参与热情。
这里是观众休息、安检、验票的场地,也为他们在多雨的雅安中提供了一处舒适的缓冲区域。
面对前厅的主要立面是由多重绿色竖向分格组成的,仿佛让观众进入了一片神秘的竹林。
竹子是熊猫的主要食物,也预示着有关熊猫主题的演出即将开始。
通过前厅,观众将进入行进式演出厅,在这里观赏各种相关表演之后,进入最后的演出大厅,
这里是一个拥有1200个观众席的表演大厅。
巨大的舞台包裹着观众席,使观众感受到沉浸式的演出效果。
通过二层的造型楼梯,观众可以到达绿植屋顶。
绿植屋顶上设有两处平台可以观景。游走于屋顶之上,近处的屋顶绿植与远处绿意盎然的山林相连,
沉浸其间,让人忘却城市的喧嚣,回到了自然的怀抱。
建筑的表皮采用铝制穿孔板材料,为突出“毛茸茸”的感觉,铝穿孔板单片设计成6:1的长条形,
并将前部和中部固定在内测龙骨上,而后部则悬挑出去,形呈羽毛状的效果。
这样的处理方式解决了巨大曲面与细节处理之间的矛盾,将复杂的三维造型转化为二维定位,
降低了造价和施工难度。铝穿孔板为双层错位排布,基于穿孔板的半透的视觉特性,产生了3种不同的“透明度”。
同时,内部设置LED灯展现夜晚的特殊照明效果。